水性生铁工业漆配方,水性铁漆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

涂料资讯网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水性生铁工业漆配方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水性生铁工业漆配方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为什么经历了一千多年岁月的黄河铁牛至今依然完好无损?

对于黄河铁牛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,小学课本曾有一篇名为《捞铁牛》的课文。

水性生铁工业漆配方,水性铁漆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

该课文讲述的就是,宋朝时有一次黄河发大水,结果把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冲到黄河中去了。后来一个叫怀丙的和尚自告奋勇,凭借自己的聪慧才智将铁牛依次从黄河打捞上岸。

说到铁牛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黄河古渡口——蒲津渡。

(今蒲津渡遗址)

蒲津渡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。

这个渡口是古代黄河上最著名的渡口。通过这个渡口架设的浮桥是维系秦晋之间最重要的交通要道,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
由于有了此浮桥,两岸人民交往才变得容易,商旅之间的贸易才变的便捷兴盛。

公元前287年,战国时期。秦国在今山西永吉县蒲州架设了第一座浮桥,为黄河史上最早的浮桥。

由于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及战略意义,唐玄宗开元十三年(公元725年)时,当地为保障秦晋交通间的顺畅,便在黄河两岸各铸造了四尊大铁牛。用以索住黄河上连舰千艘的铁链,以稳定此桥。

(黄河铁牛)

黄河铁牛是黄河岸边著名的镇水神兽,它出土于现在山西省的永济市,这里曾是古代黄河蒲津渡的渡口,是古代晋陕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。

而从唐代建造了这八座大铁牛开始计算,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,经过数次黄河的改道,铁牛被淹没在了河水之中。

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,由于兴建三门峡水库蓄洪,古代渡口出现了大范围淤泥堆积的情况,铁牛也被埋在了黄河的泥沙之中,不见了踪影。

后来经过文物专家向国务院申请,国家才启动了寻找镇水神兽的计划,经过长达一年的搜寻,在1989年,四只铁牛才得以重见天日。

我们创造的文明被称作黄河文明,黄河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,但对自己的子女并不是十分友好。历史上黄河决堤的记载数不胜数,中国人也是在治理黄河洪水泛滥的问题上奋斗了上千年。

到了鼎盛的大唐时期,唐玄宗为了彰显国力,震慑洪水,于是在唐代的中都蒲州,命工匠建造了8只大铁牛分列于黄河两岸。

那为何是铁牛,而不是其他动物呢?

古人讲究“天时地利人和”,天,地,人相辅相成,才能交相辉映,共同驱邪。牛代表土,土即代表大地的意思,因此在铁牛的周围,建有7根铁柱,这7根铁柱呈北斗七星状排列,代表上天,祈求得到上天的眷顾。

同样,在每个铁牛周围,都有一个铁人“看护”神兽,他们服装各异,有唐装、有突厥装、有西亚装,反映出大唐的包容与胸怀。

铁牛从唐代开始到我们现代打捞出来,期间并非是一直屹立在黄河两岸的。据明代冯梦龙记载,当年北宋宋英宗时期,由于数日暴雨不停,黄河水猛涨,用铁牛拴着的黄河浮桥被洪水冲走,连接着铁牛一道,被浮桥带入了黄河之中。

绝对没有生锈是不可能的,只是相比数十吨重的庞大体形,铁牛身上的锈迹很不明显,没有造成多大影响,所以至今完好无损。能做到这一点,也是十分不易了,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先进技术。

蒲津渡是黄河中上游的重要渡口,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。蒲津渡扼守黄河,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,是河东经陆路进入关中的锁钥之地,战略位置十分重要,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在蒲津渡修过浮桥。

但唐朝以前的蒲津渡浮桥大多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临时性架设,使用竹索连接,寿命很短,也不安全,无法满足交通出行需要,无论政府还是百姓渡河,还要靠船只摆渡。

开元年间,蒲州被定位唐王朝的中都,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,唐朝的统治重心在关中,为了加强关中与唐朝龙兴之地山西的联系,进而强化对整个北方的控制,时任兵部尚书张说建议在蒲津渡修建一处更加牢固的铁索浮桥,得到唐玄宗的首肯。

修建铁索浮桥的最大难题是铁索的固定,最终方案是铸造8头巨大的铁牛,每头铁牛重达数十吨,分别放置在黄河两岸用作索桩,将铁索固定在铁牛身上,然后以铁索连接舟船,舟船之上敷设铁板。开元十三年(725年),蒲津渡浮桥建成。这是有史以来黄河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浮桥,使得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,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。

由于索链和索桩都是铁质,故而浮桥十分坚固,一直从唐朝使用到元朝,虽中途几经重建,但都使用"铁牛连铁索,铁索连舟船"的方式架设,即便后来黄河改道,蒲津渡彻底废弃,这八头铁牛仍然忠实地蹲守原地,无人破坏,无人偷盗——因为它太巨大了。

黄河改道后,铁牛所在地被黄河淹没,铁牛也逐渐沉到河底泥沙之中,一开始还未完全淹没,但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,随着河床淤积,铁牛已经被完全埋在淤泥中了。

由于当地百姓都知道铁牛的存在,所以发掘铁牛的过程并不十分困难。1989年 8月,考古部门发掘出八尊铁牛中的四尊,每尊高1.9米,长3米,宽1.3米,牛尾处有横铁轴一根,用于拴连铁索,连同用于固定铁牛的底盘和铁柱在内,每尊铁牛的全重达到了惊人的70吨!

根据专家测算,当时铸造八尊铁牛以及铁索耗费的铁,占到唐朝全国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,而且这些铁牛并不是一块纯粹的铁疙瘩,它们造型雄健,气势威武,纹案优美,形象逼真,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冶炼技术,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
当黄河铁牛被打捞出土时,人们惊奇地发现:这四尊铁牛经过1300多年,经历了漫长的风吹、雨淋、日晒、冲刷,表面竟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锈迹斑斑,这是何原因?

首先咱们了解一下黄河铁牛是个什么东西?

黄河铁牛又称“开元铁牛”,它是唐开元十三年(725年),唐玄宗李隆基(杨贵妃的老公)下旨铸造的四个超级大铁牛(还有四个牵牛铁人)。距今已有1294年的历史了。

铁牛高约1.9米,长约3米,宽约1.3米,每尊重约40吨。(见下图)

原来这四座巨型铁牛是用来固定浮桥的。四个铁牛分置于黄河两岸,呈四角分布,然后每两尊铁牛之间用铁锁链连接,两道铁锁链之间铺上木板,一座铁浮桥就此形成(见下图)

亲们明白了吧?铁牛如果不够重还真固定不住浮桥呢!形象的说就是浮桥的地锚。

除了当地锚外,铁牛还有栓船防止船只被大风吹走的作用,铁牛尾巴下的七星柱就是用来栓船的。

当然了,千年过去了,铁牛的工作性质有了变化,现在浮桥早己消失,铁牛静静的呆在原来工作的地方,成了人们观赏的文物。

40吨的泸定桥,十三条铁链连接12164个铁环,古代是如何架起来的?

泸定桥别名泸定铁索桥,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的结晶,是中国古代桥梁史上的一部恢弘壮观的一部大作,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也有非常重要地位。

泸定桥之所以有名,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巧夺天工、也不仅因为它结构奇特,构思新颖;而是因为它有幸成为中国历史的见证,所以才名扬四方。

大渡河水深流急,一向被成为难以跨越的天险。

1683年夏天,脱离洪秀全出逃的太平天国领袖翼王石达开带领义军来到大渡河,被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水挡住去路,被随后追来的清兵团团包围,10万大军被围歼,石达开也被清军俘虏。

1935年5月下旬,红军长征路上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也经过泸定桥,后有追兵,前有天险,对岸蒋介石布下重兵。蒋介石发出疯狂叫嚣,要把中国工农红军消灭在大渡河岸边,让红军重蹈石达开当年的覆辙。蒋介石在对岸的军队拆掉了铁索上的木板,并用工事堵住桥口,工事内架起了几挺机枪。

5月29日,红军派出了22名身手矫健、勇猛果敢、功夫高强的战士组成敢死队,冒着对岸国民党军队雨点般密集的机枪火力,匍匐疾行,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飞驰到对岸,秒杀国民党守桥部队。为大部队过河消除了障碍,打碎了国民党让红军做石达开第二的美梦。泸定桥从此一举成名天下知,解放后被政府定位革命纪念地,成为重点保护文物。

泸定桥的具体位置在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,这座桥还是在康熙的亲自关怀和批示下建造的。

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,他在统一中国后,为了加强对四川和西藏的控制,决心在此修桥,通联两岸。

泸定桥两边的两座桥头堡为独特的纯木结构,为中国桥梁建筑所独有。该桥始在清康熙44年(1705年)开始施工,竣工于康熙45年(1706年)。桥头的御碑上,康熙亲笔题写"泸定桥"三个字苍劲有力。

桥身总长103米,桥宽约3米,主体由13根铁链构成,其中桥底部分有9根,4根铁链分离桥的两侧作为过往行人的安全护栏和扶手,这十三根铁链一共有12164个铁圈环环相扣,全桥仅仅是铁链部分就重达40吨左右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性生铁工业漆配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水性生铁工业漆配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  

工业用环氧树脂漆,工业用环氧树脂漆有毒吗

涂鸦漆跟工业自喷漆,涂鸦漆跟工业自喷漆的区别

相关阅读